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
EMBA高階財務管理
2016年春季
一、宗旨
本課旨在探討財務管理中市場效率性、財務長功能、投資人關係、公司資本結構與投資決策、資金籌措、公司評價、公司控制與合併,公司治理以及激勵與績效等課題。上課方式以授課及學員報告、討論同時進行。
二、進度
時間 |
單元 |
報告文章 |
*讀書報告 |
#新知報告 |
|
|
|
|
|
4/21 |
導論、財務長角色 |
1-1、2-1 |
2組 |
3組 |
5/12 |
投資與融資決策 |
2-2、3-1、4-1 |
3組 |
2組 |
|
資金籌措 |
|
|
|
5/19 |
公司評價 |
5-1、5-2、6-1 |
3組 |
2組 |
|
公司控制、公司治理 |
|
|
|
6/03 |
公司治理 |
6-2、7-1 |
2組 |
3組 |
|
風險管理、行為財務 |
|
|
|
三、作業分配
1. 每五位一組為原則(共10組),負責一篇指定論文之讀書報告(最多20分鐘)。另外,每組學員負責評論一組讀書報告(3分鐘),一次自選之新知報告(5分鐘),及三次分組作業。
(1)
讀書口頭報告時學員必須做清楚之PowerPoint簡報。如有多篇指定文章,請盡量整合相近議題,而非各篇分開報告。除報告指定文章外,PPT簡報必須有其他補充資料及心得,如國內外與文章主題相關之經驗或研究,上課時一起繳交。(20分鐘)
(2) 新知報告必須和財金議題有直接關係,並做成PowerPoint簡報(可參考國內外報章雜誌或網路報導)。(5分鐘)
2. 每組文章除報告組外,另有一組擔任評論。評論者的問題請和報告者之報告一併在報告當天繳交。原則上評論人的問題可與報告人事先溝通,以利回答。此外,讀書簡報及新知簡報請上傳到網大 (http://cu.nsysu.edu.tw) EMBA_14班版之本課程作業區,由EMBA助理在課前印出。
3. 其它:作業三次(內容待宣佈)。
四、評分
類 別 分 數
讀書報告 40%
新知報告 15%
評論報告 5%
作業 (三次) 40%
五、Reading list
1. CFO角色
|
1-1 |
|
鄭惠之,「迎向變革的新世代財務長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300,11月號,60-61,2010. 曾江華,「【財務轉型】從IBM轉型看財務長角色之轉變」,No.310,9月號,98-105,2011 陳立君,「【財務轉型】從「計分」到「價值整合」—財務長的轉型課題」,No.313,12月號,92-99,2011 張書瑋、邱妍馨,「從IFRS看世界,新世代財務長的IFRS八堂課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 300,11月號,62-69,2010. |
|
參考資料: |
||
|
· |
莊蕎安,「財務再造企業升級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58,5月號,27-42,2007 |
|
|
· |
于泳泓,「現代財務長的新思維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64,11月號,47-55,2007 |
|
|
· |
于泳泓,「現代財務長的新思維-策略性財務管理:合併報表及預算管理﹝一﹞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63,10月號,46-51,2007 于泳泓,「現代財務長的新思維-策略性財務管理:合併報表及預算管理﹝二﹞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64,11月號,47-55,2007 |
|
|
· |
王震宇,「法規遵循下,財務長功能的轉變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48,7月號,82-85,2006. |
|
|
· |
蘇裕惠,「財務長功能大躍進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62,9月號,82-88,2007 |
2. 資本預算與投資決策
|
2-1 |
|
張漢傑,「企業現金流量的虛與實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78,1月號,70-77,2009. |
R. Passov,「知識型公司現金需多少」,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,Dec 2003, 127-135. |
|||
|
2-2 |
|
Tim Koller、Dan Lovallo、and Zane Williams,「一種對投資不利的偏見?」,麥肯錫季刊,2011年9月.(“A bias against investment”The McKinsey Quarterly.) |
Bin Jiang、Tim Koller,「回報股東」,麥肯錫季刊,2011年春.(“” , The McKinsey Quarterly.) |
|||
Bin Jiang、Tim Koller,「穩定營利的神話」,麥肯錫季刊,2011年冬.(“”.The McKinsey Quarterly) |
|||
Bin Jiang、Timothy Koller,「在增長和投入資本回報之間如何抉擇」,麥肯錫季刊,2007年9月. (“How to choose between growth and ROIC”, The McKinsey Quarterly.) |
|||
Bing Cao、Bin Jiang、Timothy Koller,「尋求已投資本回報率與增長間的平衡以創造價值」,麥肯錫季刊,2006年3月. (“Balancing ROIC and growth to build value”, The McKinsey Quarterly.) |
|||
|
參考資料: |
||
|
· |
呂建安,「迷你企業的圓夢計劃 (上、下)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69、270,4月號、5月號,92-97、128-131,2008. |
|
|
· |
Bin Jiang、Tim Koller,「」,The McKinsey Quarterly,2011年10月 |
|
|
· |
Joseph Fuller、Michael C. Jensen,「」,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,2010年冬 |
3. 資金籌措、融資決策
|
3-1 |
|
張漢傑,「企業減資的苦與甘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81,4月號,52-58,2009. |
陳清祥、范有偉,「【產業趨勢】全球創投產業趨勢調查及我國創投產業現況 分析」,No.316,3月號,123-129,2012 |
|||
Richard Dobbs and Michael Spence,廉價資本的時代即將終結,麥肯錫文章,2011年2月.( “The era of cheap capital draws to a close”, The McKinsey Quarterly.) |
|||
|
參考資料: |
||
|
· |
劉哲維,「由TDR熱潮看跨市場套利機會」,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,80期,2009,127-130. |
|
|
· |
張秉熙、黃方禪,「亞洲主要證劵市場比較─台資企業的上市選擇」,證劵櫃檯,NO.133,44-61,Feb. 2008. |
|
|
· |
莊蕎安,「挑戰世界級籌資—海外市場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55,2月號,28-35,2007. |
|
|
· |
呂建安,「透過資產交換,開創醫療產業的春天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67,2月號,69-73,2008 |
4. 公司評價
|
4-1 |
|
謝國松,「品牌行銷評價模式簡介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304,3月號,98-112,2011. |
呂建安、謝坤龍,「是品牌或是應收帳款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64,11月號,108-113,2007 |
|||
呂建安,「同樣的資產會有一樣的價值嗎?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63,10月號,52-58,2007 |
|||
|
參考資料: |
||
|
· |
鄭丁旺、王文英、張清福,「債權人與投資人所重視企業智慧資本資訊之比較分析﹝上﹞、﹝下﹞」,NO.266,1月號,122-129;NO.267,2月號,100-107,2008 |
|
|
· |
吳德豐,「開採智慧金礦兒─最新智慧財產全球趨勢調查報告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62,9月號,72-81,2007 |
|
|
· |
Nathaniel J. Mass, 「成長的相對價值」,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,第44期,117-127,May 2005。 |
|
|
· |
B. Jiang& T. Koller,「在增長和投入資本回報之間如何抉擇」,麥肯錫季刊, 2007年9月. (“ How To Choose Between Growth & ROIC”, The McKinsey Quarterly.) |
5. M&A、公司控制
|
5-1 |
|
黃曉雯,「遨睿收購國巨,為何破局收場?」,No.308,7月號,68-77,2011 |
王文宇,「從國巨案談管理階層收購的爭議」,No.308,7月號,78-86,201 |
|||
王文宇、張宇維,「【商業談判】達成交易型談判-群創光電與奇美電之併購 談判為例」,No.315,2月號,92-102,2012 |
|||
|
5-2 |
|
莊蕎安,「善用併購提昇企業價值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47,6月號,122-126,2006. |
David Harding and Sam Rovit,「購併交易的基石」,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,第36期,128-139,Sep 2004。 |
|||
Sam Rovit, Catherine Lemire,「最佳併購策略」,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,第19期,2003。 |
|||
|
參考資料: |
||
|
· |
廖玉惠,「讓併購效果,更理想化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69,4月號,60-67,2008. |
|
|
· |
張豐淦,「跨國併購應注意之租稅規劃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81,4月號,105-111,2009. |
|
|
· |
張書瑋,「一種顛覆觀念的新財務工具─當私募基金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60,7月號,28-43,2007 |
|
|
· |
葉銀華,「公司治理與私募基金的併購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60,7月號,52-63,2007 |
|
|
· |
林宜信、陳惠明,「企業併購模式不同,股東稅負效果大不同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65,12月號,91-97,2007 |
|
|
· |
吳綜璠,「私募基金國際監理觀點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60,7月號,11-13,2007 |
|
|
· |
陳伯松,「放空者是禿鷹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60,7月號,44-45,2007 |
|
|
· |
陳真珍,「股票上市公司終結者─私募基金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60,7月號,46-51,2007 |
|
|
· |
Robert T. Uhlaner & Andrew S. West,「實現制勝併購」,麥肯錫季刊,2008年9月. (“Running a winning M&A shop”, The McKinsey Quarterly.) |
|
|
· |
Richard Dobbs, Hannu Suonio, and Vincenzo Tortorici,「在併購中保持節制」,麥肯錫季刊,2007年5月. (“Maintaining discipline in M&A”, The McKinsey Quarterly.) |
|
|
· |
Richard Dobbs、Marc Goedhart and Hannu Suonio,「公司併購效益是否有所改觀」,麥肯錫季刊,2006年12月. (“Are companies getting better at M&A?”, The McKinsey Quarterly.) |
|
|
· |
莊蕎安,「股東權益管理策略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302,1月號,68~74,2011. |
|
|
· |
張漢傑,「從控股股東股權一窺企業價值體質」,No.302,1月號,75~81,2011. |
|
|
· |
王文宇,「私募股權基金的發展與運作模式」,No.302,1月號,82~87,2011. |
6. 公司治理
|
6-1 |
|
陳紫雲、陳伊伶,「公司治理缺失-剖析Olympus舞弊案件」,No.316,3月號,87-93,2012 |
黃曉雯,「透視舞弊 發掘假帳!」,No.316,3月號,52-61,2012 |
|||
|
6-2 |
|
「100年企業股東會教戰守策」,No.305,4月號,91-111,2011 |
李伶珠,「【公司治理】薪酬委員會實務指南」,No.307,6月號,70-75,2011 |
|||
黃帥升、陳文智,「【公司治理】影子董事現形-立法規範「影子董事」之動向與省思」,No.306,5月號,118-123,2011 |
|||
李伶珠、劉毅馨,「【公司治理】他山之石-借鏡美國薪酬委員會運作與薪酬資訊透明化」,No.306,5月號,110-116,2011 |
|||
|
參考資料: |
||
|
· |
薛明玲,「景氣循環下之董事會及股東會策略議題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281,4月號,18-21,2009 |
|
|
· |
陳紫雲,「美國股東行動主義之抬頭與蛻變中之董事會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259,6月號,86-96,2007 |
|
|
· |
葉銀華,「集團之公司治理機制─力霸集團瓦解的震撼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257,4月號,61-74,2007 |
|
|
· |
李美雀,「基層財會人員面臨不實財報之處境與對策─力霸案的延伸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259,6月號,46-59,2007 |
|
|
· |
陳彥良,「由力霸案看企業透明度加強之必要」,證券櫃檯買賣中心,96年8月號,17-28 |
|
· |
廖玉惠,「小心,有地雷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257,4月號,28-36,2007 |
||
· |
陳莉貞,吳炘昌,「上市櫃公司如何提昇資訊揭露評鑑等級─從第四屆評鑑結果分析」,證券櫃檯買賣中心,96年8月號,39-57 |
||
· |
吳綜璠,「從司法案例談企業對財務報告的法律責任」,會計研究月刊,259期,6月號,11-13,2007 |
||
· |
薛明玲,「公開發行公司董事會及股東會決議事項」,會計研究月刊,257期,4月號,99-110,2007 |
||
· |
Sonnenfeld, Jeffrey A.,「如何造就傑出董事會?」,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,第13期,110-119,2002。 |
||
|
· |
「公司治理新挑戰,薪酬委員會」、黃銘傑,「公司治理與董監民事責任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303,2月號,59-89,2011. |
7. 風險管理與行為財務
|
7-1 |
|
周齊武、黃政仁、吳安妮,「【管理會計】平衡計分卡與風險管理之整合」,No.316,3月號,96-111,2012 |
|
參考資料: |
||
|
· |
鄭惠之,「尋求財務困境的解套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80,3月號,13,2009. |
|
|
· |
鄭興、賴靜儀,「對抗不景氣的七大秘技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78,1月號,78-85,2009 |
|
|
· |
莊蕎安,「供應鏈風險的現狀與發展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85,8月號,60-77,2009. |
|
|
· |
黃金澤,「談次級房貸風暴衍生之會計議題﹝二﹞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66,1月號,110-121,2008 |
|
|
|
莊蕎安,「以風險管理創造企業價值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50,9月號,112-117,2006. |
|
|
· |
Adrian J. Slywotzky and John Drzik,「反制最大的風險」,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,第43期,68-81,Apr 2005。 |
|
|
· |
李學澄,「建立風險智能企業的九大原則」,會計研究月刊,No.285,8月號,78-85,2009. |
|
|
· |
Dan P. Lovallo and Olivier Sibony,「戰略決策中的曲解和欺瞞」,麥肯錫季刊,2006年1月. (“Distortions and deceptions in strategic decisions”, The McKinsey Quarterly.) |
|
|
· |
Dan Lovallo and Olivier Sibony,「應用行為戰略的理由」,麥肯錫季刊,2010年4月. (“The case for behavioral strategy”, The McKinsey Quarterly.) |
|
|
· |
Bill Huyett and Tim Koller,「首席財務官如何保證戰略決策不出現偏差」,麥肯錫季刊,2011年3月. (“How CFOs can keep strategic decisions on track”, The McKinsey Quarterly.) |